南京宫阙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金受申谈老北京女性发髻

向下

金受申谈老北京女性发髻 Empty 金受申谈老北京女性发髻

帖子 由 撷芳主人 周六 十二月 14, 2013 5:49 am

【两把头】没疑惑的,两把头是从清初就有的一种便妆头髻,汉人妇女礼冠是“凤冠霞帔”,满人妇女礼冠是“钿子”(皇后礼冠是“四重金风朵云冠”,公主福晋虽定制各有礼冠,但普通全戴钿子),钿子也是从清初就有的,近人有说钿子和两把头是梨园行兴的,真为我所不敢知了。两把头在清代旗族,除十分贫寒梳“两把头座”以外.每天都要戴两把头的(冬天可以戴帽子)。两把头也有三种分别,第一是“真头发两把头”,第二是“盘假头发两把头”,第三是“缎子两把头”。在庚子以前,没有缎子两把头,盘假头发的两把头也很少,都是用真自己头发往上盘,所以可以算作头髻的一种。从清末缎子头盛行以后,头架子越来越大,越做越精巧,头上通草纸花,也渐渐加多,现在铁镜公主所戴两把头,又比妇女戴的讲究多了。 清代入关以后,满蒙旗民妇女,便梳两把头,共有三百年历史,现在京旗已然把这种头髻消灭净尽,只蒙古妇女还有梳“两把头座”的,于是一般人便以戏台上的为标准两把头,实则大谬不然,所以我不避烦难,详细记述一次,以补一代风俗文献之不足。从清初到同治中兴,二百三十年问,完全梳第一种“真头发两把头”,这种两把头,是用“铁头架子”,往上盘自己头发,所以属于头发类,而不算冠戴类。梳法是把头发以前中后分三部分,前后发少,中间发多为大把,前部头发为“拢顶”,系贴顶皮一层薄发,然后抄上归中间大把,拢顶例须辟缝,和现在男子留分头有缝一样,不过拢顶的头缝,要紧贴顶皮(以中间大把一扎,前顶发便能紧贴肉皮,且极薄),顶缝普通大半都是由中心分的“直缝”,也有把缝辟成“斜缝”的,无论直缝斜缝,缝间都要界画分明,露出肉皮。还有一种“盖缝”,是先由左或右一面掏着头发辟一道缝(直斜缝都可以),然后再用那一面头发,将缝盖上,是为盖缝。盖缝多半妇女作此种拢法,因为从前妇人和处女的分别很显明,绞脸自是其中最大的一种(没有妇女不绞脸的,也没有处女绞脸的,现在很难分别了),鬓角也是辨别方法的一种,直缝斜缝很容易露鬓角,所以常为妇人应用这两种辟缝方法。辟盖缝而抿“肚儿顶”的,便塌下头发边来,正压住鬓角。也有好修饰的小姐们,由头发边内正当鬓角地方,撕下一撮寸长的冗发来,名为“水葫芦儿”,水葫芦儿有直垂的,有抿成微弯弧形的,有的只用水抿,水干即松散开的,有的用肥皂籽水黏住的,倒也是处女美的一种啊!梳两把头,前顶头发辟成缝,抄归中间大把以后,便作后部头发的“燕尾儿”(尾读音如也字),作燕尾儿的方法是:把后顶头发的发尖向上折,向后一坐,便成一个发兜儿,然后左右分匀,成两扇燕尾形,用银针穿大黑珠线,将两扇燕尾中间部分,缝(音冯动字,上面直斜缝等音奉)出一道岗来,将发尖也抄入大把,燕尾便告成功。也有怕燕尾两外边头发披散的,可以用黑卡子针或银卡子针插好,但大部分人却喜用头发缝成.光洁薄扇,较好看些。前后顶头发抄归中顶大把头发以后即用红棉花线头绳(如丈夫死后守孀,便永远用黑色头绳,除改嫁外,至死不许易色,也是夫妇人伦大义的表现啊),扎一大头把,随将铁头架子放上,头架子又称头撑子,或头支子,由绒线铺或摇镗鼓人代售,架子系用粗中铁丝做成,下一洼心圆圈(洼心为随人头顶形),高寸许,是为“头座”,圈上中间是“支子”,以便安放大扁方,为全头最高地方,两边是“叉子”,以便盘头发用,为全头两边最远处,形式像没有上边两点的益字形。头架子两边的叉子,另有叉子头,一个叉子两个叉子头,共是四个,叉子头一面为美观,一面为挡住头发,假头为挡缎子,不致往外跑。叉子头的形式上有一个顶端,下有一个叉把,如大帽钉子形,把的尾端有鼻孔,以便穿线拴牢在叉子上。叉子头的质料,要随着扁方,如金、银、点翠等质,假如扁方是玉质,叉子头便随首饰的质料成做。头架子大小没有一定,缎子假头架大能到尺半尺二,用真头发盘的架子,就要小一点,所以我们常看清代宦妇喜容写真,两把头都很矮很小,就是这个缘故。安放头架子在大把上面以后,随用黑红圆帽板帽的骨头钉针插牢,然后将大把头发分为两半,再上抄各在叉子脚的地方,用裹丝把儿头绳(裹丝头绳都以把计售)另作两个小把,大把在头座内,不能看见,两小把外露,所以称两把头。扎妥两小把以后,即左右分向上抄,将发平摊绕过扁方和叉子头以后,归结在头座下面,两把头即为完成。再加装饰品,凡头架子上露铁丝地方,都先用黑头绳或青布缠好(因青为发色),头座四围在梳完后加围“头箍儿”,头箍也有几种变迁,最初是棉花线织成,宽仅一寸上下,系用手织,花纹只“麻花扣”、“蝴蝶扣”两种,颜色也只有大红色、藕荷色、青色三色,以后人眼光来看,自然很糙粗。以后进步为“记捻”手系的头箍,花纹多是轱辘钱形,又有编成方格的,上穿珠子(真珍珠的少,假玻璃珠子灌银水的多),耀目增光,漂亮多了。最后是用钩针打的“编花线”的头箍,宽到二寸多,上下加荷叶边,箍上打出花叶蝴蝶和麻花扣地子来,又是进一步的精细。两把头自光绪初年以后,便兴起第二种“假头发盘的两把头”来,不过第一种仍然存在,只爱修饰的或头发少的,或懒惰的种种妇女,才用第二种,这种尺码已到八九寸,用两绺假头发扎在小把上,盘好头架子,梳时拢顶缝辟分燕尾,和第一种一样,只扎完大把以后,不分不抄,挽一个头鬏,安上头架子便算成功。梳第二种两把头的,平日多把杌凳倒过来腿向天,将头架子绑在凳腿上,练习盘假头发,买盘好假头发架子的很少,几乎没有。到光绪庚子以后,和议告成.风气渐开,便兴起第三种“缎子两把头”来,此时第二种还有梳的,第一种却渐绝迹消灭了。缎子两把头,因不用头发,便又高又大,无一不加大扁方,因尺寸太大,便用两头真当中假的来,除分顶拢顶辟缝还用自己头发(不能用假头发)以外,燕尾也有用假的,所以把以前短而宽的燕尾,一变而为细而长的,自然又俏式多了。两把头的装饰品,也随着变更,首饰方面,起初只“一丈青”、“螳螂肚”耳挖子等物,后来渐改为小耳挖等件。通草花也争奇斗胜,最初作为“头正”的大花,到缎子头时代,已成旁花,更有奇大的头正,至于戏台上两把头头正大花,用彩风衔珠的,以前人家却很少见。在两把头中还有只梳“头座”的称为“旗头鬏”,在清末民初时很盛行,以前只年岁太大的老太婆,从权梳旗头鬏,中年以下却不多见,这大概因风气时代关系,才有如此演变。以前老年旗头鬏,或作燕尾,或抄上后面没有燕尾,都无不可,以后缎子头兴起以后,又值国变,一般青年妇女,也纷纷梳头座,以应付当时环境,前顶辟缝和梳两把头一样,四鬓刀裁,辟缝显露,精洁之至。燕尾也十之八九用假的,自然瘦窄可观。中顶大把,挽成头鬏,分“露头把”的有“桃形头鬏”、“辟两绺头鬏”两种,“不露头把”的有“盖十字头鬏”一种,以时代分:辟两绺在最先,形式即像“大头和尚斗柳翠”中柳翠姑娘所梳的头,继之即桃形,最后才是盖十字。头鬏上面,另加“头网子”,方显秀美,网子用细珠线织成,各绒线铺皆代售,网子的应用,直至“圆头”时代,还能为妇女所需要,至今仍然存在。

【喜鹊尾】清代旗民汉民,风俗衣饰截然不同,妇女的头髻,也因之分为两样,旗装头髻,自后妃以下,有爵的命妇,在《大清会典》上有分别的记载,普通便是钿子,两把头。汉装有品级的命妇(民公民侯各民爵,没入八旗的妇女,也梳汉装),所谓“按品大装”的,便都梳汉装。旗汉头髻既然不同,簪环首饰也另有旗汉的式样,这也容以后另谈。汉装头髻,样式很多,礼服自以“凤冠霞帔”为主,便装头髻,而能用在婚嫁大礼上的,以“喜鹊尾儿”为标准样式(尾也读如野字)。在三十年前京郊汉民,皆梳喜鹊尾,因“平三套”、“苏州撅”、“高冠”,大半是离京百里以外盛行,在京服佣的仆妇,都梳平三套一类的头髻,京郊民妇,虽有梳戴的,但在大礼席上,需用仆妇扶持伺候,就要梳成喜鹊尾,以示区别,所以普通称喜鹊尾为“官头髻”。喜鹊尾的梳法很简单,把头发挽成一个头把以后,后面插上“叉子头”,叉子头的形式,和两把头的一个叉子相同,两端也有叉子头,将头发由叉上盘过,拢在头把上,再加“托针”、“盖针”,即为完成。有爱讲究的人,在头把中间留出一缕,拧成麻花,或编成小辫,绕在头把的四围。前顶也和梳两把头一样,分出缝来。这样梳法,便也十分漂亮可观。

【高冠儿头、平三套、苏州撅】这三种头式,以兴起年代的远近来分,是这样的次序,现在乡间因风气开化的关系,也渐归消灭的路上,而以城市的“圆头”代替。在京东一带,大兴顺义交界附近地方,妇女头髻本已早改为圆头,“搭拉苏”一类的头髻,就是缠足也渐趋解放,自从今年大水以后,神话传说丛生,像“捏面龙”、“捏面龟”……是已过去的传说,近来民问忽传有神媪出现,劝化妇女仍梳高冠、平三套、苏州撅……旧式头髻,并且要再缠足,神媪虽不是尽人皆见,有无不可知,可是民间妇女多有改梳旧式头髻的,却是事实。高冠头来源很早,三十年前北京市上,常见这种头髻,府第大宅门的佣妇,以梳高冠头为最规矩大气,且有以高冠为名的,如高冠张,高冠李的便是,平三套、苏州撅就显怯了,所以人有认为高冠价于旗汉之间,虽不尽然,却也不是没理由的。高冠头的梳法,前面也要拢出盖顶来,后面做一蓬松的小兜子,在头顶少偏后(不可太偏后,更不可在后脑)扎一大头把,留一缕头发拧辫,然后挽成小鬏,上扣“冠子”。冠子形如蟹盖,用麻线绢成,或黑绒做成,上有一道一道的沟岗,和荡绒相近,但荡沟却大一些,扣妥冠子,用金银钉针插牢,围上小辫,便算成功。高冠头为老年人头髻,相传娶了儿媳的婆婆,便要换梳高冠儿头,儿媳少妇梳苏州撅,以示区别。所以又有“三十三,戴金冠”的俗谚,以乡问早婚来看,三十三也可以有儿媳了。平三套的梳法,系将头发,拢在脑后,扎成一个发棍形,平连头后,发棍上安放长放形套纂(两端无棱角),套纂是中空一个平面的长圈,用麻线织成,以钉针插牢,因其直托脑后,所以称平三套,但和以头发盘过的喜鹊尾,又不相同了。苏州撅是继平三套而兴起,在光绪中叶以后,曾盛行一时,其俊俏不亚如今人之看飞机式,苏州撅的梳法拢法,和平三套相同,只在脑后结一小鬏,上扣头纂,纂系麻线和马尾织成,形如半个元宝形,头把恰在纂中,黑纂红头把,四周插以“纂花”多枚,以插满为度,另以托针、盖针、扁方、豆辫卡住头纂,另加通草花首饰等物,较平三套自然秀美多了。苏州撅的头纂,制做的人很多,以“纂儿金家”最有名,说评书的金华安,就是其家后裔。在这三种以外,还有一种“高把头”,系由高冠头改造而成,有头无冠,相传为府第中佣妇,由高冠头和两把头合起改成,以应付府第环境。

【圆头、搭拉苏】这两种头髻,是刘女士赐给的材料,为清末民初,维新以后的新式头髻。这两种大体相同,以有扁方,上下有疙瘩针为搭拉苏,没有的为圆头。圆头髻的梳法,先扎二寸长头把,另辟小绺,盖着头把,外面便看不见头把了,是为“纂梁”,另把头发离纂梁二寸地方,扎一偏把,偏把外露,将头发由外向内盘成。搭拉苏梳法,先扎一头把,再挽一个圆圈,由圈中掏出头发,成为弧形,用小扁簪横卡上面,再由下向上绕一圈,其余头发全盘在头内,便成为搭拉苏了。

【十三盘】在苏州撅正在民间盛行时,城市小姐又兴起十三盘的新样式来,民国初年还存在着,现今很少见了。承刘女士绘图说明,帮忙不少,以下几种头髻,全是刘女士所赐。十三盘梳法很简单,系先扎一头发把,再以头绳绕头发使成一缕,然后在头把上绕多个圆圈,中露头把,一层压遮一层,虽不必准是十三层,因层数的多,也可以呼之为十三盘了,最后慢慢解去头绳,即为完成。

【麻花头】麻花头最美观,在女子剪发未兴之先,一些摩登姑娘,都梳这种头髻。麻花头不只美观,形式也比其它头髻多,大约有四种麻花头髻,第一种是“三把麻花头髻”,这种最普通,梳法是:上面扎一大把(梳好外面不露大把),外分三小把,用不同颜色丝头绳,各扎小把发根,然后先拧两绺成为单麻花,再续入一绺,共拧成双麻花,再以麻花辫盘绕头把,即为三把麻花头髻,小把三个平露在外,所以很美观。第二种是“麻花盘髻”,在麻花头几个样式中较为老成一些,梳法最简单,先扎好头把以后,即将头发分为两绺,拧成单麻花,照十三盘的盘法,盘成圆髻,愿留头把的,可以不解去头绳,不愿要头把的,可以解去头绳。第三种是“麻花如意髻”,梳法和“如意髻”一样,如意髻俗名“S(挨司)头”,在民国初年很盛行了十几年,现在几乎看不见了。麻花如意髻的梳法,系扎好头把以后,分两股拧成单麻花,先将麻花辫向下左挽而已再向下右挽而上,成一个横写阿拉伯字母的8字形,其余挽不尽的头发,掖在后面,不露发梢,便算完成。第四种是“麻花双圆髻”,和双圆髻梳法一样,惟须先扎两个小把,各拧成一条单麻花辫,共两条,然后照圆髻方法,各盘成一个圆髻,共两个,左髻左挽,右髻右挽,两髻相并,并非平列,发梢各掖在本髻后面,俏式美观,在一切头髻之上,为小姐们所最喜挽梳的头髻,不合宜于太太们的头上,至于鸡皮鹤发的老太婆,更不能问津了。

【元宝髻】元宝髻为贵族妇人所常梳的头髻,因其简单,便有摒去铅华的大雅气度,所以贵妇最喜梳这种头,上面谈过圆头和搭拉苏,圆头不露头把扁方,搭拉苏又是双层盘,这种元宝髻,正是介乎其中的一种头髻,也曾盛行一时,今则社会上已不常见了。元宝髻的梳法,先扎好头把,再绕头把挽成一圈(只挽一圈),其余头发,完全掖在里面,紧小秀净,是头髻中最省事的。圆如意髻梳法和如意髻相同,只挽紧,不平列,成一圆髻便成。

【蓬儿头】蓬儿头在民国十年前后,很有许多爱修边幅的妇女梳挽,因其前顶头发蓬起,所以很惹人注目。梳法和梳圆头相同,只将前顶头发多留一些,挑松,蓬起来,便为完成。以上所谓各种头髻,都离不开托针、盖针、钉针、叉子针,各有各式,不再录入了。

【女子辫发】在民初以前,人家对于幼女辫发,非常注意,后虽没兴女子剪发,也不似先之斤斤于此留心了。幼女在一二岁内,虽不留发,也不许像男孩在头上随便留各种花样。先留“烙铁印”、“歪毛”.由此在两边扩充为“银锭”、“锅圈儿”,至五六岁时,发长已成“码子盖”,再用绒头绳梳儿个小辫,五个的为“梅花辫”,六个的为“王八辫”,此时除撩粉点额外,和男孩分别很少。一二年后,发更长长,再将几个小辫分编,归总为一小大辫,然后梳双辫、单辫,留孩儿发的,女孩较少。至梳单辫时,已至八九岁,即要起始留头,先留后发,后留前发,至十三岁,头已留满,则梳大辫了。满头大辫,必须微抿前顶,以示未出嫁的女子特征,彼时姑娘媳妇之分甚严,乞丐错呼姑娘为太太(很少错呼之事)时,必至挨骂被打。到十六岁至十九岁前后,视其头发长短出阁早晚,发育良否,然后梳成头髻,即按籍属习俗,梳各式头髻。梳成头髻,尤其注意鬓角抿顶,极力避免与已嫁娘相似。在未梳头髻前女子,因夏日凉爽,行动便利关系,常喜梳“抓髻”,谈抓髻必先谈梳辫,女子梳辫,以三股紧编,上加辫根为正格,所用头绳辫穗,也必力趋正色,简而不华。有梳五股三编,松辫根的,其人必无家教,一望即可鉴定无差。梳抓髻常在十岁前后,稍长既不能以抓髻出门见人,抓髻有单双之分,单抓髻名“倒打锣”,梳于顶上,与男子打抓髻,梳牛心纂在脑后者不同。双抓髻即为本名,在头顶两旁骨尖上。为抓髻紧而美观,常将辫发编为四股三编,不算匪式。

【梳髻用品】 一、“勒头带”,即普通所用之五分宽线带,自前额发际勒过,紧于后颈发际,以便于挽髻,发不能乱。普通用大红色,有丧服者用白色,由白而黑,由黑而青,以至除服。孀妇除服后,终身用黑色,除再醮外,不得易色。二、“头绳”,即普通所用之棉花线绳,乃用以扎把根绕发者,所用之色,与勒头带同。三、“丝头绳”,系丝线拧成,若发稍细,棉线头绳不能扎绕时,即用丝绳。四、“头网”,系黑细珠丝织成,有抽口,用以套髻,使不易散。以前老式头髻,多有套纂,所以没有用头网的,惟旗头鬏及清末民初各种新式头髻多用之。五、“横扁簪”,多为金属品制者,用以卡髻,老式髻多用之,新式只搭拉苏用横扁簪。六、“卡针”,也是金属品质,有金色、银色、黑色三种,用以卡髻,而免散乱,新式髻多用之。七、“疙瘩针”,也是金属品质,一端与针同,一端有一黑圆珠,系料质,十三盘、搭拉苏、元宝髻多用之。八、“骨头针”,牛骨质,用以通发及挑绕发绳头,普通多为大红色及玫瑰红。九、“梳子”,木质最多,竹质次之,通常以“黄杨套梳”为最佳,每套由小至大共六把,北京有“木梳张”,所制最有名(但非北京产),用以通发,最小的一把,也可作“胡梳儿”。十、“篦子”,与梳子质同,梳子一面齿,一块木刻成,篦子两面齿,中有横木,两旁有宽边,用以通发去垢。北京下街卖篦子的,以前有为梁上君子探马的,所以京人多不敢与之交谈。十一、“镜子”,早年用铜镜,现时玻璃水银镜,通行民间,年并不远,家祖母赔嫁尚是铜镜,以前磨刀的既带磨镜。梳髻用大小两镜,大者用有架的,小者用把儿镜子,面对大镜.以手镜反映,谓之“打闪”。十二、“刨花水”,早年用皂荚子,近年始仿效富家,改用刨花水,但京郊乡间则仍通用麒麟菜泡水,夏日加芝麻花,以免腐味,刨花相传为梧桐木,泡水甚黏,用以抿发,以免散乱。十三、“抿子”,骨把毛刷,用以蘸水抿发,北京旧式抿子,毛长而软,外埠所用毛较硬,称为刷子。十四、“油贴”,圆扁形,与粉扑相似,一面绒一面布,富家有用绣花缎者,用以蘸头油润发。十五、“头油”,头油大约为植物油中加香料、桂花等物所制。以天津圆铁筒“桂母头油”为最有名,京市视为佳品,《都门纪略》所载:桂林号桂花油,至今尚巍然存在,近年为舶来品所夺,桂花油已减少在中上层阶级的销路了。十六、“假发”,以剪下或落下人发制成,以补发少短的人缺欠,有男用女用之分,男用有整网假辫,单绺假辫,整网价值甚昂。女用多为单绺,可续于真发内,旗头燕尾,假发居多。近年又有女用整网假发,烫成各种式样,罩于头上,不辨真假。又有假头髻,以备剪发女子梳头髻之用,笔者曾参观过制假头髻手艺,所用头发,无一长绺,梳成则花样新奇,逼似真头髻,为巧手梳真发者所不能及。女用整网假发,由西洋传入,价颇昂贵,用者颇少,假头髻价廉,每具不过一二元,不及前者百分之一,且又便利,用坏可以掉换修理,近三五年来,颇为盛行。
撷芳主人
撷芳主人
管理员

帖子数 : 151
注册日期 : 13-12-13
地点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http://weibo.com/xiefangzhuren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