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宫阙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论冕冠衣以“绩麻三十升”之考辨

向下

论冕冠衣以“绩麻三十升”之考辨 Empty 论冕冠衣以“绩麻三十升”之考辨

帖子 由 撷芳主人 周六 十二月 14, 2013 5:25 am

包铭新 贾玺增

内容摘要:冕版,又称“”或“延”,即覆于冕冠顶部的板状饰物。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与礼仪制度的完善,我国古代冠服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关于服装用布精粗的规定。《周礼·弁师》称冕版“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本文通过对冕版覆布精粗及材质变化的探讨,揭示古代冠服中的等级制度,以及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反映在古代冠服制度上的损益与变通。
  关键词:冕版冕冠布麻绩三十升
  
  一
  冠之尊者莫如冕。① 冕冠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礼冠。
  冕版,又称“”或“延”,即覆于冕冠顶部的板状饰物。《周礼·弁师》称冕版“以木版为中,以三十升玄布衣之于上”。又有《春秋·左氏》疏云:“冕以木为,以布衣其上。”可见,冕版是用木板为干,以布覆于其上。清朝江永《飨党图考》云:“昔者先王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疏云:“治麻、丝为布帛,谓五帝时。”② 我国利用工具进行纺织生产在很早的时期就已形成。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古人已经发明了用纺轮捻线,用简单的织布机织麻布。到了4000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纺织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平方厘米的经纬线各24根,有的经31根、纬20根。每根麻线的直径不及半毫米,可见纺捻水平之高超。③
  按《说文》云:“布,织也。”,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也称“麻”。《礼书》记载:“古者五冕,皆麻。” 又据《集解》云:“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或孔安国为《论语》作注言:“绩麻三十升布以为冕。”我国上古时期无棉花,所用织布纤维主要是麻和葛。一般所谓布,都是指麻布而言。许慎《说文》云:“绩,缉也。”绩是加工葛、麻类植物纤维制纱时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可分为劈绩和绩接两个部分。④ “绩麻”是指将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的过程。
  
  二
  在中国古代,布帛的精粗是按照经线的密度单位“升”来计算的。据《名义考》云:“古者,布称升。盖精粗之名。”再看《广韵》所说:“升,成也。布八十缕为一升,一成也。二千四百缕为三十升,三十成也。”可知,升为古代布帛织造精粗的计量单位。据朱轼说,古代织机上打纬部件称为“筘”,长方形,有齿,经线从筘齿穿过,每齿两股,每四十齿即八十股为一升。⑤ 元代毛应龙《周官集传》在对古代布帛织造精粗进行描述时称:“典,掌布缌、缕、之麻草之物。以待时颁功而授(斋)。布、缌、缕、 ,四等成就布。三十升缌,十五升布。而抽其半缕,绩纺所为白。……初治而为。再治成缕,三治之成缌。粗疏之布,仅及十五升之半。四成之精而十五升、三十升至。三十升布之极善矣。”⑥
  古代布幅宽度的问题值得研究。据《礼记·王制》记载:“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鬻)于市。”可见,我国古时对布幅宽度、布缕升数(精粗)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符合规定的不准在市场上出售。有的朝代,还对市场出售布幅用法律形式做出严格规定,对于贩卖布幅不足的商人处以严厉的制裁。《唐律·杂律》云:“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疏义曰:“短狭,谓绢匹不充四十尺,布端不满五十尺,幅宽不充一尺八寸之属而卖。”从以上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布帛精粗的升数规定绝非虚谈。
  
  三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普遍提高,周代的冠服制度在继承夏、商的基础上,已进一步发展。由于统治者精神统治与规范政治伦理秩序的双重需要,制定了以一定的款式、图案、色彩与面料标准确定冠服的等级制度,并以之规整社会。
  据《礼记》云:“朝服十五升,此皮弁亦天子之朝服,故亦十五升布也。”在中国古代冠服制度中,根据不同的服用场合,用布需选用不同升数。这种情况在《礼记·间传》中曾有过详细描述:“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去其半。”五服之麻布,有布缕粗细之别,又有升数之别。一般来说,布缕越粗,升数越少,标志丧服等级越高,亲属关系越近。这里可以看到古代丧服等级在服饰原料上的体现,即崇尚粗恶、原始,原料越是粗恶,表示丧服愈重,等级愈高。⑦
  
  四
  我国先秦时期的衣着质料,大抵可分为丝织品、毛织品、麻织品三大类。丝织品以蚕丝织成,以加工法的不同可分为绫、罗、锦、缎、绢、绮等,用于高档衣着,一般为上层社会所服。毛织品以羊毛、兔毛、驼毛或其它兽毛织成,主要用于边疆游牧民族。麻制品古称“布”,即麻、苎、葛等草本植物茎皮纤维的织品,是古代一般民众穿着之物。⑧ 近三十年间的考古发现对于葛、麻织物的历史已大大突破了传说的年限,⑨ 至少还可以再向上推移两千年,葛、麻织物在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⑩ 纺织品实物多为天然有机材料所制,本身易于朽腐毁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极难保存下来。在南方良渚文化遗址中,曾有苎麻平纹织物出土,经纬密度约每平方厘米30×20根。经纬都系股线,但捻向相反。
  据明朝黄宗羲《明文海》:“古之蚕少绩多,故云玄黄皆绩也。特以精为贵耳。故衣则十五升,冕则三十升也。后世蚕既盛矣。又加卉服以佐麻葛。故纯为俭,而麻为艰。且玉藻曰:帛不里布。王制曰:五十衣帛。今寻常之人有不衣帛者乎。而可以里布哉。”战国时期,人们因三十升的细麻布太贵,改用三十升的丝绸来做帽子。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丝易成,而三十升细麻布较难生产。从西汉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来看,442号香囊缘饰绢帛的厘米经密可达164根,可见当时丝织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综上所述,周以前的冕冠,原来是用三十升的细麻布衣覆。到了战国时期,古人易麻以丝,其质料的不同,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在冠服制度上产生损益变通的结果。
  
  注释:
  ①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第161页。/②(清)江永:《飨党图考》。/③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新华出版社,北京,1993,第5页。/④陈维稷:《纺织科技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第14页。/⑤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73页。⑥郑玄注:“谓其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可见“缌”通“丝”。/⑦同⑤。/⑧同⑤第15页。/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2002,第29页,原文为:“史称唐尧时‘冬曰麋裘,夏曰葛衣’(见《韩非子·五蠹》)。/⑩同⑨第29页。
撷芳主人
撷芳主人
管理员

帖子数 : 151
注册日期 : 13-12-13
地点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http://weibo.com/xiefangzhuren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